www462net办公室
关于印发《甘孜藏族自治州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甘办发〔2021〕31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级相关部门:
《甘孜藏族自治州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经十二届州人民政府第6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www462net办公室
2021年8月6日
甘孜藏族自治州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
(2021-2025)
甘孜藏族自治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自然资源部第六地形测量队编制
二〇二一年八月
序 言
“十四五”时期是甘孜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为推动甘孜州基础测绘高质量发展,提升基础测绘保障服务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全国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编制指南》《四川省测绘管理条例》《四川省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四川省市县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指南》《甘孜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甘办发〔2021〕12号),结合甘孜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基础测绘发展实际,制定《甘孜藏族自治州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
目 录
一、规划背景
甘孜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东连四川阿坝和雅安,南与四川凉山、云南迪庆交界,西隔金沙江与西藏昌都相望,北与青海玉树和果洛相邻,南北长约663公里,东西宽约490公里,总面积15.3万平方千米,占四川省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地级行政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一个专区级民族自治地区;全州辖康定1个县级市、17个县,289个乡、镇(其中街道办2个、镇110个、乡177个),2181个行政村,71个社区;2020年甘孜州户籍人口108.6万人,其中,户籍城镇人口18.54万人,户籍乡村人口90.06万人,2020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0.61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21元,年均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67元,年均增长10.7%。
甘孜州生态功能与地位特殊,长江上游主要的干支流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纵贯甘孜州全境,占长江流域面积的8.5%;州内广阔的森林、草地是长江上游水源涵养、水质保障的生态屏障,半壁河山的“水塔”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和特有资源的中心。甘孜州生态环境本底良好,拥有丰富的森林、草地、湿地资源,是四川省最主要的天然林分布区,全州多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始终保持优良,空气质量、流域地表水质量长期位居全省前列,但由于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气候条件恶劣,甘孜州生态环境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不强。因此,甘孜州成为全国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之一。
“十三五”时期,甘孜州紧密围绕“一个目标、两个关键、三件大事、四大短板、五大基础、六大战略”的总体工作格局,夯实了基础测绘发展基础,全方位构建了地理信息资源体系,提升了测绘地理信息资源供给和多元化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支撑甘孜州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更新维护了基础控制网,截至2020年末,省州统筹省级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已建11座,在建12座(如附图1所示);已建成B级GNSS点58个、C级GNSS点54个(如附图2所示);已建成一等水准点354个、二等水准点255个(如附图3所示);已建成水准路线长约2586千米(如附图4所示)。开展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推广应用,全州18县(市)均建立了城市独立坐标系,实现了现代空间定位基准的全州覆盖。
获取了磨西、新都桥、香格里拉3个旅游集镇及景区60平方千米优于0.2米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如附图5所示),获取了甘孜州18个县(市)城区和仁波寺、安章寺等60个主要宗教活动场所101.38平方千米以及甘孜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约2000平方千米优于0.1米低空无人机倾斜航空遥感影像;采集完成了甘孜州18个县(市)城区以及60个主要宗教活动场所101.38平方千米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制作了实景三维模型;新测了磨西、新都桥、香格里拉1:5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5.82平方千米,更新了康定、色达、稻城、九龙、泸定5个县(市)城区1:5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14.83平方千米(如附图6所示),稳步推进了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
编制了甘孜藏族自治州便携式工作用图、三维立体地图和18个县(市)城区、300个乡镇(截至2019年乡镇机构改革前)专题影像地图;完善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增强了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应用能力,维护升级了“天地图?甘孜”;开展了甘孜州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摸清了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现状及变化趋势;深化了地理信息成果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4. 应急测绘保障更加有力。
建立了省州联动应急测绘保障工作机制及快速响应机制,完善了应急测绘保障预案及应急预案管理制度,积极主动融入到全州公共安全应急保障联动体系,培养了应急测绘保障人才队伍,提升了突发应急事件应急测绘和应急地理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健全了应急测绘保障体系。
测绘科技创新持续推进。拓宽了人才引进渠道,优化了人才队伍结构,引进了高层次、复合型测绘地理信息专业技术人才,技术、能力储备不断强化。推进了地理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跨界融合,提升了测绘科技创新水平。
“十四五”时期是甘孜州围绕建设美丽生态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甘孜“一个目标”,突出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两个关键”,统筹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州“三创联动”,切实抓好稳定、发展、生态、民生“四件大事”,大力实施依法治州、生态建设、乡村振兴、交通先行、产业富民、新型城镇化“六大战略”总体工作格局的巩固期。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履行、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建设、社会民生保障给基础测绘发展带来新机遇与新挑战。
机构改革后,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全面融入自然资源管理大格局,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优化管控、生态保护修复等职责的履行,迫切需要开展遥感影像获取、地理国情监测及大比例尺地形图测量来提供统一精准的空间定位基准、精细化与动态化的地理信息资源、高效智能的地理信息服务。
2.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需求。
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推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实施沙化防治、鼠虫害草地治理、水土流失和中小流域治理等生态综合治理工程,迫切需要丰富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完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
3. 重点工程建设提出新需求。
全力推动川藏铁路甘孜段建设,分期开工建设G4218康定至新都桥至雅江至理塘段,加快推进S83马攀高速马尔康至康定段、G4217蓉昌高速甘孜段、S87八美至炉霍段、S83新都桥至九龙段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需要获取1:500及1:2000地形图数据来提高测绘基准服务水平,优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充分发挥基础测绘成果在工程建设中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
以州委州政府市州域现代化治理示范创建工作为主线,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为目标,丰富高精度、高质量地理信息基础资源,持续完善地理信息数据服务,创新涉藏州县重点部位精细化管理模式,支撑应急处置指挥调度,提升涉藏州县社会治理能力,拓展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应用,全力服务甘孜州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和社会安全工作。
5. 社会民生保障提出新要求。
导航定位、电子地图等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深入到人民生活方方面面。为更好满足社会民生服务需求,迫切需要持续完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在自然灾害防治、乡村振兴等民生保障热点方面提供全面、及时、精准的地理信息保障服务。
新形势下,甘孜州基础测绘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地理信息资源有效供给不足。全域1:2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存在较大空白区,县级以上重点规划建设区、工业集中区、产业园区、重大工程沿线等1:2000至1:5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欠缺,自然灾害高发易发区高精度专用图匮乏。二是地理信息资源的现势性不强。地理信息数据更新周期长、现势性差,1:2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已有五年未更新;地理信息更新机制、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体系、应急测绘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地理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不够。地理信息数据成果管理制度不健全,地理信息数据缺乏有效统筹,未建立地理信息交换共享机制。四是测绘管理体系有待完善。测绘管理人才队伍还不充实,稳定的基础测绘投入机制尚未落实,州县基础测绘统筹管理机制还未形成。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紧密围绕自然资源管理“两统一”职责和省委省政府“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州委州政府决策部署,以甘孜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甘孜州“六大战略”为核心,深化测绘地理信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基础测绘水平和保障服务能力,为全面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提供高质量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保障。
1. 统筹规划,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甘孜州“十三五”基础测绘成果作用,准确把握基础测绘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十四五”基础测绘工作,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内容,深化服务应用,推动基础测绘持续发展。
2. 需求牵引、分步实施。
以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为导向,准确把握自然资源管理与各行业发展对基础测绘的需求,充分发挥基础测绘的先行性与基础性作用,本着急用先行、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展基础测绘工作。
3. 统筹兼顾、协同发展。
加强与省级基础测绘规划衔接,强化与甘孜州其他规划的相互协调,推动基础测绘业务与自然资源管理其他业务工作的协同发展。
4. 依法履职、强化监管。
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赋予的法定职责,落实基础测绘分级管理制度;加强地理信息质量、保密等监管,推动州县基础测绘统筹管理。
到2025年,形成适应甘孜州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基础测绘管理体系,空间位置服务更加精准,地理信息资源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地理信息交换共享机制持续完善,自然资源管理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基础测绘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现代化空间定位基准体系更加完善,空间位置服务精度进一步提升。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实现按需覆盖和动态更新,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倾斜摄影测量、实景三维等新型地理信息数据按需获取,重要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按需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进一步丰富。
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持续推进,地理国情数据实现年度更新;测绘地理信息数据与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与确权登记、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耕地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自然资源业务工作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公益性地图产品及服务方式更加丰富,地图供给能力大幅提升; “天地图·甘孜”持续应用推广,支持各类地理信息数据共享和自然资源管理业务;健全应急联动响应机制,应急测绘保障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测绘地理信息管理机制更加健全,州、县级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监管职责更加清晰;地理信息安全监管,地图审核及执法能力大幅提升;人才队伍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基础测绘长效投入机制基本形成。
1. 优化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
州级层面,建成覆盖甘孜州的D级平面控制网和三、四等高程控制网;定期维护已有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推动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省州统筹建设;配合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在全州新建12座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
县(市)级层面,根据需求完善本行政区域内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
州级层面,建立甘孜州城市独立坐标系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关联,全面实现城市独立坐标系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转换。
县(市)级层面,梳理本行政区域城市独立坐标系,进行清理与改造,实现城市独立坐标系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相关联。
3. 完善测量标志保护机制。
州级层面,制定测量标志维护方案,落实属地为主、分级管理、分类保护和巡查维修的测量标志保护工作机制。
县(市)级层面,定期开展测量标志普查,摸清底数和现状,对永久性重点保护的测量标志实施全面保护。
州级层面,获取覆盖全州的优于1米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获取重点区域优于0.2米分辨率的航空遥感影像,满足规划建设需要;开展激光、雷达、倾斜影像等新型遥感数据获取,支撑三维立体自然资源“一张图”建设。
县(市)级层面,按需获取覆盖本行政区域的优于0.05米分辨率的航空影像。
2. 丰富基础地理信息资源。
州级层面,开展大比例尺地形图测制,实现1:2000地形图重点区域覆盖、1:500地形图按需覆盖;建立基础地理信息常态化更新机制,在测制范围内实现全要素一次更新、重点要素年度更新。
县(市)级层面,按需开展重点区域、乡(镇)和村庄的1:500或1:1000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3. 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州级层面,更新维护包括DLG数据库、DOM数据库、DEM数据库、地名地址数据库等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县(市)级层面,完善本行政区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进一步提高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和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水平。
1. 实施地理国情监测。
省州统筹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更新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库,发布年度监测报告;深化监测成果应用,面向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地理国情专项监测,推进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广泛应用。
2. 强化自然资源支撑保障。
充分发挥测绘遥感技术优势,构建一体化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支撑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与确权登记、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耕地保护、绿色矿山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自然资源业务工作。
1. 强化公益性地图服务能力。
州级层面,丰富基础性公益性地图的成果内容与服务形式,编制发布州县标准地图,实现公众在线浏览及免费下载,提升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地理信息的深层次应用;按需编制综合性地图集、政区图、交通图等政务保障系列地图,满足公共服务和政府管理需要。
县(市)级层面,按需编制县乡政区图,围绕政府管理、重大事件等需要,编制专题图。
加快测绘地理信息成果管理,完善优化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功能,积极推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加快地理信息资源的横向协同与纵向联动共享,为地理信息数据共享和自然资源管理业务应用提供服务支持。
3. 完善应急测绘保障体系。
州级层面,建立应急测绘保障机制,制定应急测绘保障预案,开展灾前和灾后分析,支撑灾害应急准备、处置、救援、评估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县(市)级层面,根据突发事件等工作需要,获取灾害易发、多发区域高精度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建设面向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测绘应急备灾数据库。
1. 完善基础测绘管理体制。
落实基础测绘分级管理制度,健全测绘地理信息管理机构,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推动地理信息成果管理、地理信息安全监管、地图审核监管;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实现测绘“行业管理统一、技术要求统一、成果数据统一、结果应用统一”。
2. 构建测绘科技创新体制。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的引进与应用,大力探索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
为支撑规划任务的完成,结合www462net基础测绘现况,综合考虑各政府部门和社会化应用的需求,凝练出www462net“十四五”期间需要开展的重点工程,细化为23项具体工作(详见附表1)。“十四五”期间基础测绘工作的重点工程项目主要有:
推动州县基础控制点建设,建成更合理、精度更高、覆盖更全的控制网;全面完成2000国家大地坐标转换工作,实现各类空间数据成果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转换;建成覆盖全州的多源、多频、高精度连续运行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形成现代空间定位基准体系;加强测量标志保护,摸清现有测量标志状况。
专栏一 测绘基准建设 (1)完善基础控制网。完善甘孜州行政区域内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开展全州范围内约300个D和E级控制点测量;在现有水准点及水准路线的基础上,开展全州范围内三、四等水准测量,完成数据处理工作。 (2)卫星导航定位基准建设。建立四川省北斗导航高精度基础数据中心甘孜分中心,实现甘孜区域CORS数据实时解算,为“智慧甘孜”建设等提供实时、准确的位置服务。升级维护甘孜州地方基准综合管理系统和地方基准数据库。 (3)全面推广使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通过控制点建立转换参数,实现城市独立坐标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的转换,全面完成自然资源各类空间数据成果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转换。 (4)测量标志普查与维护。全域范围内开展测量标志普查工作,摸清现有测量标志的数量、分布及管护情况,并制定维护方案,确定分级管理范围和内容,对永久性重点保护测量标志实施全面保护。 |
获取卫星遥感影像,实现甘孜州全域卫星遥感影像年度覆盖,获取航空遥感影像,实现重点区域按需覆盖,获取三维激光点云数据,推动实景三维?甘孜建设,满足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涉藏维稳、防灾减灾及重大项目实施等领域对遥感影像的需求。
专栏二 基础航空摄影和遥感影像获取 (1)卫星遥感影像获取。每年获取一次覆盖甘孜州全域范围约15万平方千米优于1米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 (2)航空遥感影像获取。在甘孜州18个县(市)城区(详见附表2)、白玉县安章寺等60个主要宗教活动场所(详见附表3),重要道路沿线500米范围内约600平方千米、海螺沟景区管理局、稻城亚丁景区管理局辖区获取一次优于0.05米航空影像;在甘孜州地质灾害突发或易发区、露天矿山、大渡河、金沙江和雅砻江等重点流域沿岸1千米范围内约2000平方千米获取一次优于0.2米分辨率的彩色航空遥感影像,每年开展一次甘孜州新建或改造区域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数据更新。 (3)三维激光点云数据获取。获取泸定县燕子沟镇(甘孜新区)、工业集中区、物流园区、产业园区、新都桥镇等19个重点旅游集镇及景区(详见附表4)约100平方千米范围内优于0.2米数字高程模型、倾斜摄影和激光点云数据,制作实景三维模型,建设实景三维·甘孜。 |
测制与更新重点区域1:500、1:2000比例尺地形图,提升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覆盖率及现势性;开展重点乡镇和村庄的1:500比例尺地形图测制,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涉藏维稳提供数据支撑。
专栏三 测制与更新基本比例尺地形图 (1)1:2000比例尺地形图数据测制与更新。在甘孜州18个县(市)城区、重要集镇、小水电工程覆盖区域约100平方千米范围内开展三年一次1:2000比例尺数字线划图(DLG)、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采集、更新与建库。 (2)1:500比例尺地形图数据测制与更新。在磨西、新都桥、香格里拉及燕子沟(甘孜新区)开展1:500地形图更新。在甘孜州18个县城区、重点规划区及寺庙、8个重要工业集中区及产业园区(详见附表5)以及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流域沿线重点乡镇约100平方千米范围内开展1:500地形图测制、更新与建库。 (3)实施“一村一图”和“一乡一图”工程。在甘孜州境内重点特色及旅游乡镇和村庄约50平方千米范围内开展1:500比例尺地形图测制,实现重点特色城镇及村庄“一村一图”和“一乡一图”。 |
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维护更新“天地图·甘孜”,完善平台功能,提高地理信息应用服务水平,促进地理信息交换共享,提高地理信息数据使用效率。
专栏四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系统的维护与更新 (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维护与更新。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融合人口、经济、交通、地名地址库,实现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动态更新,同时对数据库的软硬件和运行系统进行升级。 (2)升级“天地图·甘孜”。丰富甘孜州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完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建立地理信息交换共享机制,推动政府、部门所有地理信息成果与平台的共享,提高基础测绘成果应用服务水平,实现基础测绘成果社会化应用。 |
丰富公益性地图服务产品,创新服务模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与公众对公益性地图产品多元多样化需求。
专栏五 地图编制 (1)编制标准地图。编制50幅州县标准地图,按程序审定后向社会公开发布,结合民政数据,同时根据行政区划、行政名称、重要地理信息等变化情况完成一次标准地图更新。 (2)编制综合地图。编制100幅甘孜州多种比例尺和多种类型的行政区域综合性地图集,包括交通图、地势图、领导工作用图以及建制镇以上城镇城市地图等。 (3)编制专题地图。编制100幅灾险情地区灾害专题图、影像图及重点场镇卫星地图等,加强快速制图能力,围绕政府管理、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等的需要,适时编制并提供政务工作用图、重大事件等专题地图。 |
进一步完善应急测绘机制,制定测绘应急保障预案;构建应急备灾数据库,夯实应急测绘数据基础;开展常态化应急测绘服务,为全州公共安全、自然灾害、应急维稳、森林防火、事故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提供有效的测绘应急保障。
专栏六 应急测绘保障 (1)应急测绘保障机制建设。制定测绘应急保障预案,并推动纳入本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积极开展应急测绘保障服务队伍建设,提升快速高效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建立响应及时、保障有力的应急测绘保障服务体系;加强与省及周边市州互动合作,建立快速联动应急测绘保障运行机制。 (2)测绘应急备灾库建设。在地震危险区和重点监视防御区、森林火灾区、洪涝灾害频发区及社会治理重点区域约500平方千米范围内获取一次优于0.2米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建立甘孜州备灾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应急快速供图服务体系,及时提供专题地图、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等保障服务。 (3)常态化应急测绘服务。按需开展5次突发公共事件现场遥感影像获取及处理、灾情监测和空间分析等应急测绘保障。 |
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统计分析,摸清甘孜州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时空变化规律,为政府科学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
撑;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与城镇发展的需求,开展地理国情专题监测,深化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应用。
专栏七 地理国情监测 (1)地理国情监测统计分析。省州统筹每年获取一期甘孜州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同步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统计分析,掌握甘孜州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时空变化规律。 (2)地理国情专题监测。利用2020年、2024年甘孜州湿地数据,开展一期湿地变化监测。利用“两江一河”流域范围内地理国情数据,围绕地表覆盖、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保护与修复、森林资源保护建设等,开展一期流域生态保护遥感监测。利用甘孜州自然保护地范围内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开展一期人类活动变化监测。提取甘孜州18县(市)城市主城区面积,开展城市空间格局变化监测。 |
健全基础测绘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实现地理信息互联更新、分建共享和协同服务;引进高精尖设备,提升数据获取精度、数据处理效率;加强基础测绘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全面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水平。
专栏八 基础测绘能力建设 (1)完善基础测绘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由州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基础测绘工作,确定县(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及人员,加强对县级基础测绘工作的指导,明确市、县责任分工,逐级汇聚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形成统一的基础测绘管理体制,推动全州基础测绘协调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级基础地理信息互联更新、分建共享、协同服务的机制,形成各级测绘部门相互配合、上下联动的运行机制。 (2)加强测绘基础设施建设。从基础设施建设、生产体系、生产管理等内容着手,整合现有基础测绘生产软硬件,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丰富基础数据处理手段,优化基础测绘生产管理流程,提高甘孜州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处理、管理、服务和应用能力。 (3)加强基础测绘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以引进人才、专职教育、专职培训相结合的测绘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人才培养、引进的有关政策,努力形成一支技术先进、装备精良、功能完善、保障有力的测绘队伍,提升人员管理和业务统筹能力,同时在规划期内,全州至少开展1次基础测绘人才集中培训,鼓励人才职称评定及相关项目科技进步奖的申报等工作,制定相应激励机制。 |
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基础测绘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认真部署安排规划期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的落实,充分发挥州测绘地理信息局作为州政府测绘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责,按照“统一、协调、有效”的原则,合理界定州县(市)两级测绘管理与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形成布局合理、职责分明、功能完善的基础测绘组织体系,促进基础测绘规划协同高效实施。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要求,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人民政府依法将基础测绘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优化投入机制,保障规划实施。经实际评估测算,明确预算明细后,甘孜州“十四五”期间基础测绘费用建议按照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原则,按照州县(市)分级负责要求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通过争取上级资金等方式统筹解决。
发挥甘孜州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职责,推进人才队伍梯度建设,强化人才交流及激励机制,围绕自然资源管理新职责、新需求,新型基础测绘发展新态势,合理配置、优化测绘专业技术人才结构,重点培养测绘地理信息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广纳人才,所需资金按照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原则,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通过争取上级资金等方式统筹解决,激发测绘地理信息人才创新能力;依托重点工程,通过借调、引进、培训、交流学习等方式,提高州局自身测绘地理信息队伍能力水平,力争在“十四五”末,州局研究生以上学历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人员至少达到2名,同时培养一批在无人机操作、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与处理等基础测绘创新方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
深入分析甘孜州基础测绘发展面临的技术短板和设备劣势,结合实际需求,开展甘孜州基础测绘遥感数据处理及成果归档机房建设,引进无人机、全站仪、ArcGIS等数据获取装备和数据处理软件4套,提高数据采集精度、数据处理效率、数据增值能力。通过技术装备的优化集成,提升基础测绘应用服务水平。
完善测绘宣传工作机制,统筹测绘文化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公开媒体、刊物、网络等,宣传重大测绘工程、测绘高新技术和测绘成果运用,扩大测绘工作知晓面;积极举办测绘成果和地图展览,开展测绘知识竞赛,进一步扩大测绘地理信息影响力。通过加大测绘工程宣传力度,使各级政府更加重视测绘工作,有关部门更加支持测绘工程,营造基础测绘事业发展良好氛围。
加强基础测绘规划实施过程的监督,做好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项目预算的有效衔接;全面推行财政资金绩效评估,形成规划执行的监督、检查、评估工作体系;建立规划的调整机制,根据甘孜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分析和评估,适时对规划项目进行调整,使年度计划内容和经费使用更加合理,保证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附图:
附图1
甘孜州空间定位基准站分布图
附图2
甘孜州GNSS点空间分布图
附图3
甘孜州水准点空间分布图
附图4
甘孜州水准路线空间分布图
附图5
甘孜州航空影像分布图
附图6
甘孜州1:500地形图测图范围分布图
附表:
附表1
甘孜州“十四五”基础测绘具体工作
类别 |
项目 |
工作内容 |
应用领域 |
备注 |
测绘基准建设 |
完善基础控制网 |
控制点加密或控制网新建 |
国土空间规划、公安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乡村建设等 |
|
三、四等水准网新建 |
||||
卫星导航定位基准建设 |
建设甘孜州CORS数据服务中心 |
|||
全面推广使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
完成现有自然资源空间数据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 |
|||
测量标志普查与 维护 |
摸清现有测量标志数量、分布及管护情况,制定维护方案 |
|||
基础航空摄影及遥感影像获取 |
卫星遥感影像获取 |
获取优于1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并实现年度更新 |
国土空间优化管控、重点工程建设、社会防控、地区维稳、社会治理、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云平台建设等 |
|
航空遥感影像获取 |
优于0.05米分辨率的彩色航空影像获取 |
|||
获取优于0.2米分辨率的彩色航空影像 |
||||
三维激光点云数据获取 |
获取优于0.2米的数字高程、倾斜摄影和激光点云数据,制作实景三维模型,建设实景三维·甘孜 |
|||
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制与更新 |
1:2000比例尺地形图数据测制与更新 |
获取1:20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重点要素年度更新,全要素5年1次更新 |
国土空间规划、旅游发展、重大工程项目实施、项目审批与备案等 |
|
1:500比例尺地形图数据测制与更新 |
重点区域获取1:5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1次 |
|||
实施“一村一图”和“一乡一图”工程 |
1:500地形图测制 |
|||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维护与更新 |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维护与更新 |
融合法人、人口、经济数据库、地名地址数据库及其他专题信息库等;加强交通、水系、房屋、政区、地名地址等重点地物要素实时的动态更新能力建设,增强服务时效性 |
公安信息化、自然资源管理监督实施、城市建设、重大项目建设等 |
|
升级“天地图·甘孜” |
丰富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完善服务功能 |
|||
地图编制 |
编制标准地图 |
编制州县标准地图 |
政府决策支撑服务、社会民生保障、公众服务等 |
|
编制综合地图 |
编制甘孜州行政区域的综合性地图集 |
|||
编制专题地图 |
编制甘孜州灾害一张图等专题地图 |
|||
应急测绘保障 |
应急测绘保障机制 建设 |
制定测绘应急保障预案,加强省州合作,建立快速联动应急测绘保障运行机制 |
灾前侦测和预警、辅助应急预案制定、指挥决策、灾害研判、应急救援、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灾后恢复重建等 |
|
测绘应急备灾库 建设 |
优于0.2米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获取与处理,同时建设测绘应急备灾数据库,实现年度更新 |
|||
常态化应急测绘 服务 |
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现场灾前监测和空间分析、评估等 |
|||
地理国情监测 |
地理国情监测统计 分析 |
地理国情监测统计分析 |
自然资源管理及监测预警、突发性水毁可视化、网络化办公、道路信息管理和监测、生态文明建设等 |
|
地理国情专题监测 |
围绕湿地数据,开展1期湿地变化监测;围绕“两江一河”流域开展流域生态保护遥感监测;利用甘孜州自然保护区内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开展人类活动变化监测;围绕甘孜州18县(市)城区范围,开展城市空间格局变化监测。 |
|
||
基础测绘能力建设 |
完善基础测绘管理机制及运行机制 |
由州测绘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工作,确定县(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及人员,形成统一的基础测绘管理机制 |
增强基础测绘服务 手段、提升服务能力及水平 |
|
加强测绘基础设施 建设 |
遥感数据处理及成果管理机房 建设,无人机等设备获取 |
|||
加强基础测绘人才队伍建设 |
基础测绘人才技术培训 |
附表2
甘孜州18个县(市)城区范围优于0.05米
航空遥感影像获取区域和规模
序号 |
范围名称 |
面积(平方千米) |
1 |
丹巴县城 |
1.18 |
2 |
炉霍县城(寿灵寺) |
3.15 |
3 |
稻城县城 |
2.37 |
4 |
泸定县城 |
3.3 |
5 |
得荣县城 |
0.9 |
6 |
色达县城 |
4.19 |
7 |
白玉县城 |
1.99 |
8 |
石渠县城 |
2.62 |
9 |
德格县城(更庆寺) |
1.42 |
10 |
乡城县城 |
2.85 |
11 |
巴塘县城 |
3.37 |
12 |
雅江县城 |
1.35 |
13 |
新龙县城 |
1.48 |
14 |
道孚县城 |
5.21 |
15 |
九龙县城 |
1.83 |
16 |
甘孜县城(孔玛寺、郎扎寺) |
6.05 |
17 |
康定市县城 |
9.1 |
18 |
理塘县城(理塘寺) |
6.44 |
合计 |
58.8 |
附表3
甘孜州60个主要宗教场所优于0.05米
航空遥感影像获取区域和规模
序号 |
范围名称 |
面积(平方千米) |
1 |
炉霍县觉日寺 |
0.22 |
2 |
炉霍县马居尼姑寺 |
0.43 |
3 |
甘孜县白利寺 |
1.2 |
4 |
甘孜县布绒郎觉母寺 |
0.52 |
5 |
甘孜县东谷寺 |
0.63 |
6 |
甘孜县大金寺 |
0.3 |
7 |
石渠县蒙宜寺 |
0.24 |
8 |
甘孜县扎呷觉母寺 |
0.14 |
9 |
新龙县俄普寺 |
0.15 |
10 |
新龙县江堆寺 |
0.15 |
11 |
新龙县土木寺 |
0.53 |
12 |
新龙县吴瓦寺 |
0.12 |
13 |
德格县八邦寺 |
0.63 |
14 |
德格县岔岔寺 |
0.55 |
15 |
德格县本尼寺 |
0.6 |
16 |
德格县俄支寺、甲秀寺 |
0.22 |
17 |
德格县更萨寺 |
0.68 |
18 |
德格县绒戈寺 |
0.2 |
19 |
德格县竹庆寺 |
2.6 |
20 |
德格县宗萨寺 |
0.83 |
21 |
白玉县安章寺 |
0.34 |
22 |
白玉县甲旭寺 |
0.4 |
23 |
白玉县夺科寺 |
0.77 |
24 |
白玉县达科寺 |
0.06 |
25 |
白玉县康翁寺 |
0.25 |
26 |
白玉县呷拖寺 |
0.48 |
27 |
白玉县亚青寺 |
3.73 |
28 |
康定市塔公寺 |
1.19 |
29 |
康定市扎西寺 |
1.55 |
30 |
道孚县德卡寺 |
0.43 |
31 |
雅江县崇喜寺 |
1.53 |
32 |
雅江县郭沙寺 |
0.28 |
33 |
道孚县麻湾觉姆寺 |
0.17 |
34 |
道孚县麻孜觉姆寺 |
0.12 |
35 |
道孚县铜佛山觉姆寺 |
0.2 |
36 |
道孚县因喀寺 |
0.65 |
37 |
炉霍县牛角寺 |
0.55 |
38 |
炉霍县恰龙寺 |
0.22 |
39 |
石渠县色须寺 |
3.23 |
40 |
石渠县温波寺 |
0.9 |
41 |
石渠县呷依寺 |
2.1 |
42 |
石渠县宜牛寺 |
0.71 |
43 |
石渠县志玛拉宫 |
1.77 |
44 |
石渠县志呷寺 |
0.3 |
45 |
色达县东嘎寺 |
0.57 |
46 |
色达县洛若寺 |
0.22 |
47 |
色达县色拉寺 |
0.2 |
48 |
色达县五明佛学院 |
3.66 |
49 |
理塘县更桑寺 |
0.12 |
50 |
理塘县江久寺 |
0.24 |
51 |
理塘县冷谷寺 |
0.1 |
52 |
巴塘县牧业村修行点 |
0.92 |
53 |
巴塘县仁波寺 |
0.22 |
54 |
炉霍县瓦达尼姑寺 |
0.21 |
55 |
色达县拉则寺 |
0.24 |
56 |
理塘县门久寺 |
0.15 |
57 |
德格县协庆寺 |
0.73 |
58 |
石渠县普公寺 |
1.35 |
59 |
雅江县昌托寺 |
0.31 |
60 |
色达县年龙寺 |
0.47 |
合计 |
42.58 |
附表4
甘孜州重要旅游集镇及景区名录
序号 |
旅游集镇及景区名称 |
1 |
磨西镇 |
2 |
新都桥镇 |
3 |
塔公镇 |
4 |
八美镇 |
5 |
香格里拉镇 |
6 |
马尼干戈镇 |
7 |
拉日玛镇 |
8 |
八角楼乡 |
9 |
瓦卡镇 |
10 |
桑堆镇 |
11 |
稻城亚丁 |
12 |
海螺沟 |
13 |
康定情歌城 |
14 |
甲居藏寨 |
15 |
德格印经院 |
16 |
措普沟 |
17 |
玉隆拉措 |
18 |
格萨尔王城 |
19 |
洛若镇 |
附表5
甘孜州重要工业集中区及产业园区名录
序号 |
名称 |
1 |
甘孜州新都桥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 |
2 |
甘孜格萨尔青稞文化产业园 |
3 |
道孚特色加工产业园 |
4 |
德格麦宿产业园 |
5 |
中国雅江松茸产业园 |
6 |
康南乡城县特色农产品加工集中发展园区 |
7 |
理塘县康藏现代农牧业加工贸易园 |
8 |
康—泸产业集中区 |
附录:名词释义
基础测绘:建立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进行基础航空摄影,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测制和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建立、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行性作用。
测绘基准:为开展测绘工作所建立的各类起算点、起算面及其相应参数,通常包括大地基准、高程基准、深度基准和重力基准等。
测量标志:标定地面测量控制点位置的标记物统称,通常包括三角点、基线点、导线点、军用控制点、重力点、天文点、水准点和卫星定位点等。
水准点:是在高程控制网中用水平测量的方法测定其高程的控制点。
水准路线:水准测量设站观测经过的路线,主要包括附和水准路线、闭合水准路线和水准支线。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以地球质量中心为原点的地心大地坐标系。
平面控制网:确定地貌地物平面位置的坐标体系,按控制等级和施测精度分为一、二、三、四等网。
高程控制网:大地控制网的一部分,是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测定一系列统一而精确的地面点的高程所构成的网。
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对卫星导航信号进行长期连续观测,并将观测数据传送至数据中心的地面固定观测站。
GNSS:指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是能在地球表面或近地空间的任何地点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的三维坐标和速度以及时间信息的空基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
遥感影像:记录各种地物电磁波大小的胶片或照片,主要分为航空影像和卫星影像。
数字正射影像图(DOM) :对从卫星、飞机、无人机等平台上获取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进行正射处理后形成的数字影像地图。
数字高程模型(DEM) :以一组有序数值阵列形式表示地面高程的数据集,通常用来表达地形起伏。
数字线划地图(DLG):用带位置信息的点、线、面3种几何图形对现实世界地物、地貌等进行表达的二维地图。
数字栅格地图(DRG) :由数字线划地图直接转换而来的栅格地图数据。
实景三维:采用倾斜摄影测量、激光雷达等遥感技术,对地形、城市、独立地物等进行与现实世界表征一致的三维表达。
新型基础测绘:对基础测绘的继承和发展,在保持基础测绘基础性和公益性不变的前提下,从技术体系、产品模式、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而实施的测绘行为。
激光雷达(LiDAR) :一种发射激光束并接收物体回波信号从而获取目标三维信息的装置。通过这种装置可以获得高密度的激光点云,从而生成高精度地面高程数据。
合成孔径雷达(SAR) :一种利用雷达与目标的相对运动,把尺寸较小的真实天线孔径合成为较大尺寸虚拟天线孔径的雷达,用来获取全天时、全天候的高精度雷达遥感数据。
多测合一:工程建设项目项目报建全流程各报建阶段涉及的测绘事项整合。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实现其输入、编辑、浏览、查询、统计、分析、表达、输出、更新等管理、维护与分发功能的软件和支撑环境的总称。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即“天地图”,是县级及以上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地理国情监测:综合利用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 GNSS)、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等现代测绘技术,综合各时期已有测绘成果档案,对地形、水系、交通、地表覆盖等要素进行动态和定量化、空间化的监测,并统计分析其变化量、变化频率、分布特征、地域差异、变化趋势等,形成反映各类资源、环境、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监测数据、地图图形和研究报告。地理国情监测通过对地理国情进行动态地测绘、统计,从地理的角度来综合分析和研究国情,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提供真实可靠和准确权威的地理国情信息。